美國詩人艾蜜莉‧狄金生(Emily Dickinson)有一首詩:「希望是帶有羽毛之物」。
不只青春小鳥一去不復返,每個人心中也有一小鳥,歌唱溫暖的「希望」。
原詩第一句和第三句,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韻。試譯的過程中,才力未迨可以按句安韻腳。
附上兩家譯詩,他們的翻譯,提供試譯莫大幫助,在此銘謝。
“Hope” is the
thing with feathers –
That perches in
the soul –
And sings the tune
without words –
And never stops –
at all –
And sweetest – in
the Gale – is heard –
And sore must be
the storm –
That could abash
the little Bird
That kept so many
warm –
I’ve heard it in
the chillest land –
And on the
strangest Sea –
Yet, never, in
Extremity,
It asked a crumb –
of Me.
(試譯譯文)
希望長有翅膀,
棲止心靈高處。
吟唱無字之歌,
永不,止歇──
猶聞,強風間,最美歌聲。
風雨如斯狂暴,
能令此小小鳥蜷縮,
仍保有龐沛的溫暖──
高寒之地,我聽見,
怒浪之海,也聽聞,
縱極困乏,一點也不,
向人索求一丁點的屑──
【參考譯文】
(George W. Lytle,董恆秀,合譯)
「希望」是帶有羽毛之物──
棲息靈魂中──
唱著無詞的曲調──
永不息止──
其歌聲在暴風中倍感絕妙──
必是莫大的暴風雨──
才能使此小鳥侷促不安──
牠讓許多人心中有溫暖──
我曾在最寒冷的國土──
和最陌生的海上聽見──
但牠縱使在最艱困時,
也不向我討一片碎屑。
(蒲隆,譯詩)
「希望」是個長羽毛的東西─
它在靈魂裡棲息-
唱著沒有歌詞的曲子-
永遠不會-完畢-
最美的歌-在狂風中-聽到-
那場風雨一定兇猛-
那溫暖可人的小鳥
能被它打得發愣-
在最嚴寒的陸地,在最陌生的海洋-
我都聽到過它的聲音-
但就是在饑寒交迫的絕境,
它從未向我討要過-一點食品。
【點播歌曲】
附上黃義達原唱的《藍天》(艾莉絲填詞)和徐佳瑩翻唱的《藍天》。
遇到「雷雨閃電的暴風圈」、「烏雲密佈/灰色陰天」,可以想起艾蜜莉‧狄金生這首詩,永懷希望。